毛驴"下岗"记:完全是一头"闲驴" 总不能当宠物养

年近六旬的马宏义在东坪村种了一辈子地,也拉扯了一辈子毛驴。“我爷爷的爷爷就开始拉扯毛驴,过去是集体养,包产到户是家庭养。”

老马说,当时每户两头驴是“标配”,最多的时候全村有两三百头。早些年种田、耕地、施肥、拉货物全靠这小毛驴,离开它啥也干不成。

这些年,在土地流转、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推动下,东坪村的老百姓渐渐富裕起来,2018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。

老马的老伴梁秀荣一边摸着毛驴一边说,过去这毛驴就算家里的一口人,照顾得可精细哩!平时把膘养起来,农忙时才能扛得住,它生了病还要请兽医,有时不高兴还要发点“驴脾气”。

现在,老马种地干活不指望毛驴了!“拖拉机一天能耕40多亩地,毛驴耕上两三亩就累趴下了。”老马说。

“现在村里很难见到毛驴!”东坪村支书王美珍说,历史上毛驴曾是晋北农村劳动的“主力军”,但随着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,老百姓种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、规模化,毛驴被淘汰也是必然。

“一年养驴成本得几千块,驴不干活的时候也得要人伺候。” 梁秀荣也懂得这个理儿,但一说起卖毛驴,她就止不住地抹眼泪。“和这毛驴处得年长了,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,特别有感情,一想到把它卖了,我就舍不得。”

“过去驴多的时候驴贩子整天在村里串游,现在驴少了,连续打了几天电话都找不到人影。”不过老马坚定地说,“再做做老伴的工作,就是价格再低,我也要把这毛驴处理掉。”新华社